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助推农产品工业化 延长岭南果保鲜期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悦
广东是广东工研工业我国传统的四大蚕区之一,但蚕桑产业一直以来都以“种桑养蚕”为主,省农所长桑果作为副产物仅仅少量用于中药材。业科如何发展现代蚕桑产业?
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加工所”)所长的学院徐玉徐玉娟,1998年研究生毕业,蚕业产品长岭一来到该所工作,农产南果就专注于研发桑果汁。品加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究所娟助徐玉娟团队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桑果汁的推农产业化生产。而后又在荔枝、化延柑桔等亚热带水果保鲜与加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保鲜通过精深加工把广东特色水果变成耐放的广东工研工业“岭南名片”。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省农所长徐玉娟经常挂在嘴边的业科一句话是:“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永恒主题和使命。”
从桑果汁开始科研路
自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学院徐玉徐玉娟对农活并不陌生,每年暑假,她都被安排去干农活。“每当看到农产品因腐烂被丢弃,就觉得可惜。”徐玉娟说,也许是懂得“粒粒皆辛苦”,让她与农产品加工科研工作结下了缘分。
徐玉娟刚到省农科院加工所接手桑果汁研发时,传统蚕桑业已萎缩,急需转型升级,寻找新发展路径。徐玉娟回忆:“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实验大部分要靠手工,设备也经常出故障,干通宵是常事。”
面对桑果皮薄、易腐烂、不耐贮存、难加工等特性,徐玉娟与同事们夜以继日地研究,甚至经常睡在锅炉旁,终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发明出规模化生产桑葚原汁及果汁饮料加工技术,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桑果汁的产业化生产,并因此于2004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后,徐玉娟团队对桑果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开始了桑果精深加工的系列产品研发,其中“宝桑园”桑果汁成了南方航空公司20多年的“空中饮品”,市场占有率90%,开创了我国桑果利用的先河。
延长荔枝保鲜期
在徐玉娟看来,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最终目的是服务产业、服务三农,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经济主战场,20多年来,徐玉娟一直践行着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从事农产品保鲜加工科研和推广。
2005年,徐玉娟团队开始研发陈皮加工技术。针对陈皮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以手工作坊粗放加工、农药残留、霉变、品质混杂等问题,该团队集成创新了纳米清洗、热风(泵)干燥、控温控湿陈化、基于二维码的全程追溯等技术,率先实现了陈皮自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同时突破了陈皮加工副产物——柑肉的高值化加工技术,实现了全果开发利用。在徐玉娟团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传统的陈皮产业快速实现了转型升级,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近年来,徐玉娟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省委2023年科技助力乡村荔枝保鲜增收惠民行动和2024年广东荔枝保鲜产业技术提质增效行动,推广应用荔枝采后全链条保鲜技术体系,突破了超低温冻眠技术,实现荔枝15天保鲜期到周年保鲜保质的飞跃,积极培育荔枝保鲜加工新质生产力,助力广东荔枝迈开脚步闯世界。
十多年前,徐玉娟就主动报名成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带领团队成员加入省农科院产业专家服务团,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长期扎根粤东、粤西、粤北,立足农村服务第一站,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成为农民身边贴心人,为特色水果种植大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
助力预制菜发展
2022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率先牵头成立广东省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预制菜研究院”),擅长农产品加工的徐玉娟出任研究院首任执行院长。
徐玉娟表示,对预制菜加工的研究将致力于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温度、更少的能耗、更高的品质,实现加工过程的“节能降耗”,减少过度加工或加工不善造成的资源浪费和营养流失。记者了解到,预制菜研究院已发布了预制菜十大共性关键技术和百项加工技术,攻克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研成果,开发了几十种新产品,制定了系列标准。
“奋斗者说”
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永恒主题和使命
(责任编辑:热点)